第一:三叠纪时期的恐龙
三叠纪就是2.3亿年前的中生代的这段时间,在三叠纪时期,地球上的气候开始变得干燥而温暖,沼泽逐渐消失,高大的裸子植物开始到处生长。在三叠纪初期,陆地上的爬虫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兽型类,是哺乳类动物的祖先;一类是槽齿类,由于沼泽的消失,槽齿类就开始上陆地靠拢,开始以陆地上的昆虫和小动物为食。
久而久之,槽齿类动物的后腿开始变的越来越发达,甚至能够两脚站立行走,这一类槽齿类爬行动物,就演变成了恐龙。而其他的槽齿类动物,则在后来演变成了鳄类和翼龙类。
恐龙是三叠纪末期出现的陆上动物,早期的恐龙共有三类,其中空骨龙类和鸟脚类体型比较小,都用两脚行走,而原角龙类体型比较巨大,也比较笨重,是用四脚行走的。三叠纪时期的恐龙有虚形龙,冠额龙,板龙等。
第二:侏罗纪时期的恐龙
侏罗纪时期就是2.05亿年前到2.3亿年前这段时间,侏罗纪时期,大型的食肉类恐龙开始出现,而且因为没有天敌和优越的生长环境,恐龙越长越大。
从整体来说,侏罗纪时期的恐龙有的还是比较小,像空骨龙类。而鸟脚龙连类却变得很大很大,原角龙类被巨型的龙脚类恐龙所取代,而大型的剑龙类,原始型的甲龙类也在这一时期登场。
侏罗纪时代的恐龙种类开始越变越多,这一时代的恐龙有异特龙、斑龙、雷龙、腕龙、梁龙、剑龙、圆顶龙、恐爪龙、弯龙等。
第三:白垩纪时期的恐龙
白垩纪时期就是1.35亿年前到2.05亿年前这段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显花植物的出现,环境开始变化,所以亚洲和北美洲的恐龙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小型的食肉恐龙方面,亚洲和北美洲都出现了擅长跳跃的恐爪龙类,已经没有牙齿的似鸟龙类,这些小恐龙,脑袋比较大,根据科学家推测,这一类恐龙可能是比较聪明的恐龙。
在食草类恐龙方面,鸟脚龙类中出现了其貌不扬的鸭嘴龙和厚头龙,以及头上长角的角龙类和甲龙类,其中食肉恐龙中最残暴的暴龙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白垩纪时代由于恐龙变化越来越多,悲剧时期的恐龙有暴龙、钉背龙、原角龙、鸭嘴龙、厚头龙、三角龙、禽龙、鹦鹉龙,似鸟龙等,其中大型食肉类恐龙更是多不胜数,可以说是恐龙称霸的时代。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在白垩纪晚期,恐龙这群中生代的霸主,却像谜一样的消失了。
以上便是从三叠纪末期恐龙出现开始,到白垩纪晚期恐龙消失,这1.6年左右的时间里,恐龙不断的发展演变的过程。
恐龙是由两栖类动物进化来的。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进化。一是呼吸系统,二是生殖系统。
两栖动物虽然能够在陆地生活,但由于肺部发育不全,不能满足自身对氧的需要,还需要由皮肤进行辅助呼吸。也因此,两栖动物的皮肤总是湿漉漉的,不能在干燥的陆地上长时间生活。而爬行动物进化完善了肺功能,依靠肺部呼吸就能够完全满足身体需要,所以爬行动物的皮肤增厚,与完全实现了与外界的隔离。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都是卵生动物,两栖动物的卵和幼体的生长都离不开水,这是因为两栖动物的受精卵没有与外界隔离的卵膜,必须靠水的浮力保持卵的球形形状,也必须在水环境中才能发育成幼体。幼体出生后没有肺,必须靠鳃进行呼吸。
而爬行动物进化出了羊膜卵,卵外层有一层坚硬的石灰质卵壳或柔韧的纤维质卵壳,卵壳内为一层致密的薄卵膜(即羊膜),防止卵受到机械损伤、水分散发和微生物侵害。卵壳表面有许多微孔,以保持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幼体孵化后,肺部即发育完全。生殖系统和生殖方式的进化,使爬行动物能够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陆地生活。
正是因为爬行动物完全摆脱了对水环境的依赖,才出现了恐龙这类统治地球一亿多年、盛极一时的物种。
扩展资料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现有的证据表明,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
恐龙的体重估计值,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原名布氏腕龙)。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
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该模型高12米,长22.5米,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恐龙
化石发现的几率是很低的啊,年代越久远越不易被发现。 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古生物在死亡之后都会变成化石,必须要一些特殊的条件,才能形成化石,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没有见到中间形态的画室就否认中间形态化石的存在啊。 关于恐龙的进化,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现在处于猜想阶段。 恐龙的起源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大部份古生物学者认为它们直接的或者间接的演化自三叠纪早期或中期的祖龙类。有一派学者坚信恐龙的三个目具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型,而且是由单一的槽齿类族群演化而来。另一派则宣称恐龙是由三叠纪早期或中期的槽齿类演化成二个系谱家族。Norman在1985年提出最早祖龙类显然生活在高原地区,是一种小型的中型的食肉类。这些祖龙类发展不同姿态,以便更为敏捷的奔跑移动来捕捉猎物。这样同时给它们一个机会成长为大型的掠食者。当这种掠食者经由发展出直立的姿态,使其四肢直接衔接在躯体正下方时,能改善其移动的行为,它们就具备了快速奔走的潜力。对捕捉猎物而言,速率特别重要。而最高的速率将会经由使用硕长的后肢使躯离地而撑起;前肢抬举起来,而使用尾巴做为平衡之用而能够有效的达成。整个体躯将会以腰带做为转折枢纽,而发展出改进的构造型式。而这些发展过程,推算在中三叠纪早期演化完成。 最早的祖龙类形貌将会非常近似於派克鳄类。在派克鳄中,头骨相当硕大,牙齿深埋具有非常尖锐的锯齿边缘。同时在眼眶之前头骨前方有一个眶前开孔。这个特徵与恐龙类相类似。派克鳄是一种小型的槽齿目类,以四足匍匐爬行。他的后肢比前肢要长,同是具有一个长而强健的尾巴。它是极为活跃的掠食者。推定在晚三叠纪的早期(大约二亿零五百万年前),类似派克鳄的一支祖龙类必然演化发展出第一只食肉的恐龙老祖先。 另一种观点认为,恐龙及现生爬行动物的共同祖先,是像蜥蜴一样的小型动物,名叫“杨氏鳄”,约30厘米长,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靠捕捉虫子为生,它们的后代明显分出两支,一支是继续吃虫子的真正的蜥蜴,另一支是半水生的早期类型的初龙。其中后者,也就是早期类型的初龙,与恐龙有较为可靠的亲缘关系。那时的初龙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代表--植龙吧。只需瞧上植龙一眼,就会明白它的外貌与鳄鱼像极了,同样是铠甲护身,就连头骨上也有鳄鱼一样的坑洼。主要差异是植龙的鼻孔靠近双眼,而鳄鱼的鼻孔位于头的最前端。植龙与鳄鱼一样是肉食动物,而它们的亲族也有演变成植食性动物的,但无论是吃荤的还是吃素的,早期的初龙类动物,身上都长有骨甲,身后都拖着一条粗大有力的尾巴,它能在碧水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为了提高划水的速度,那时的初龙还进一步改变了身体的结构,后肢增长,加粗,成为水中的推进器。逐渐地,腿移到了身体下方。腿的位置变动和后腿的加长,对这类动物取得生存优势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气候变得更加干燥了,这些动物被迫移往陆地上生活,感觉到长短不齐的四条腿走起路来特别别扭,于是改用两条后腿行走。长而粗大的尾巴这时正好起到平衡身体前部重量的作用。由于姿态的改变,它们的步幅加大了,运动速度也提高了许多,这是向恐龙演变迈出的关键性一步。 不过,在早期的初龙类动物身体条件尚不完善,还不太适应陆地生活的时候,其大部分时间还是生活在水中,以免受到别的动物的惊扰。一旦身体结构更加完善,真正的恐龙便出现了!这类新的,富有生气的动物在陆地上向似哺乳动物发起了进攻
恐龙时代有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
中生代:显生宙第二个地质时代,指的是介于古生代和新生代之间的时代,距今2.5亿年-6500万年前的时代。
恐龙整体而言的体型很大。以恐龙作为标准来看,蜥脚下目是其中的巨无霸。在漫长的恐龙时代,即使是体型最小的蜥脚类恐龙也要比它们栖息地内的其他动物要大,而最大的蜥脚类则比任何出现在地表的动物都要大出几个等级。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
扩展资料
三叠纪:恐龙的黎明(约距今2.5亿年-2亿年,持续约5000万年)
代表食肉恐龙:腔骨龙、虚型龙
代表食草恐龙:板龙
水生生物代表:秀尼鱼龙
侏罗纪:恐龙的鼎盛时期(约距今1.99亿年-1.45亿年,持续约5400万年)
代表食肉恐龙:异特龙、角鼻龙、蛮龙、
代表食草恐龙:腕龙、梁龙、剑龙
代表水生生物:滑齿龙、克柔龙
白垩纪:恐龙的衰亡时期(约距今1.45亿年-6500万年前,约持续8000万年)
代表食肉恐龙:雷克斯暴龙(霸王龙)、特暴龙、鲨齿龙、巨兽龙、棘龙、伶盗龙(迅猛龙)
代表食草恐龙:三角龙、鸭嘴龙、甲龙、阿根廷龙、波塞东龙、潮汐龙
代表水生生物:沧龙、恐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恐龙时代
恐龙,是对一些史前爬行动物的统称。最早出现于大约2亿1千万年以前,生活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存在了1亿5千万年。在大约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几乎所有种类的恐龙都灭绝了,但是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代鸟类与某种恐龙有血缘关系。
恐龙(Dinosauria)这名字最早为英国科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它由希腊词汇deinos(意为“恐怖的”或“极其巨大的”)和sauros(意为“蜥蜴”)组成。恐龙一词为日本翻译,后为中国引用。
恐龙的体型差异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龙只有鸡那么大(鼠龙(Mussaurus),其幼体仅有20公分),但大多数都体型巨大。最大的是蜥脚类恐龙(戈壁卡拉麦里龙(Klamelisaurus gobiensis),体长超过30公尺,高10公尺),为曾经存在过的最大的陆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仅次于鲸。
许多其他种类的爬行生物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某些种类同样体型巨大,外形奇异,但它们不是恐龙。见蛇颈龙。
恐龙消失于六千5百万年前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释是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造成了灭绝(最早为Walter Alvarez提出)。但这一理论尚有争议。
在古生物学的发展早期,原认为恐龙是古代爬行动物的一个自然类群,在爬行动物的分类中,用恐龙目来包括所有的恐龙。后来,随着各类恐龙化石的更多发现和对恐龙认识的深入,科学家发现,所谓恐龙实际上包括两类很不相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这两类恐龙的亲缘关系,甚至还不如蜥蜴和蛇亲密。很可能,它俩分别从原始槽齿类那里起源后,分道扬镳,各奔前程。这样,在分类系统上,原来的恐龙目被两支恐龙——蜥龙目和鸟龙目所取代,“恐龙”则成为通俗名称了。 按传统的观点,这两类恐龙是以骨盆构造不同来区分的。在鸟龙目的骨盆中,髂骨(也叫肠骨)前后大为伸张,耻骨有一大的前突延伸在髂骨下方。因此,从侧面看,这骨盆成四射型结构,即髂骨的前部、后部、前耻骨和紧挨一起向后延伸的坐骨和耻骨。这种坐骨和耻骨相接的排列方式很像鸟类的骨盆构造,所以鸟龙目有人也称鸟臀目。与此不同的,蜥龙目恐龙的骨盆是三射型的,即髂骨在上,不作前后伸展,耻骨在髂骨下方向下、向前延伸,坐骨则向下、向后延伸。这种骨盆构造,很像蜥蜴类的骨盆,所以蜥龙目有人也称蜥臀目。不过,近年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两类恐龙的骨盆构造,并不是绝对“泾渭分明”的,有时有“交叉”,上述的分类标准,只是一种传统的看法而已。自然,除骨盆外,两类恐龙之间还有好些其它方面构造上的区别。
求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