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儿童是一款帮助老师观察评价儿童的软件助手,能及时记录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各个指标的发展变化,还能随时查看历史的成长记录,另外还可以进行修改。写观察记录必须满足五四三法则。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四原则——重点记录、具体描述、客观真实中立、语言简洁。三覆盖——观察领域、发展指标、发展水平。观察儿童时一定要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同时也要选择好一个角度之后,进行更聚焦的观察,我们在写观察记录时要进行简洁客观地记录,要避免啰嗦主观评价现象。
了解儿童读懂儿童的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和他“玩”在一起。
简而言之,及时和孩子一起生活和游戏是读懂孩子最好的方法。玩伴是最好的陪伴者,父母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和孩子一起玩。通过和孩子一起玩, 可以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担忧什么,也可以获得更多养育孩子的乐趣,增加家庭幸福感。
简介:
《墨子·明鬼下》:“播弃黎老,贼诛孩子。”汉 王充 《论衡·本性》:“ 纣 之恶在孩子之时, 食我 之乱见始生之声。孩子始生,未与物接,谁令悖者?”
唐 皇甫氏 《原化记·崔慎思》:“﹝妇人﹞谓 崔 曰:‘某幸得为君妾二年,而已有一子。宅及二婢,皆自致,并以奉赠,养育孩子。’”
《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朱源 娶了 瑞虹 之后,彼此相敬相爱,如鱼似水,半年之后,即怀六甲。到得十月满足,生下一个孩子, 朱源 好不喜欢。”
孩子的同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有可能是不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聪明如你,一定可以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找到答案。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意义,孩子的心理是流动式的,他今天是这种心理,明天可能就换成了另外一种心理。比如说孩子吃手这件事,可能就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引起妈妈的注意;②排解紧张焦虑;③感到不安;④觉得无聊。
父母不能对孩子的行为一概而论,父母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对于孩子的行为,必须结合当时的情景来理解。
学龄前儿童很喜欢在纸上涂涂画画,描绘出心目中的世界和人物,那么对儿童画作的了解又有多少呢?其实每一幅儿童画都是有含义的,读懂儿童画不仅有助于了解儿童,也有助于认识自己。
一、作画的顺序
通常,儿童听到绘画主题后立即画上家庭的所有成员,然后再补充细节。儿童所画的第一个人通常是最爱他的人,或在他看来是最重要、最权威的人。如果儿童认为自己重要,他会把自己先画上去。图画中其他成员的先后顺序反映了他眼中家庭成员的地位。如果儿童感到自己在家庭中被忽视、被遗弃,他就会最后画上自己。如果儿童忘记画上父母和自己,或者先画一些次要事物再画人,或者把家庭某个成员最后才画上去,可能反映儿童对家庭的感觉不舒服。
二、形象的大小
一个人在儿童画中越高大,就表明这个人在儿童心中越有威信、越重要。如果一个人在儿童心目中威望很低,他就被画得很小。另外,自认为自己是家庭中心的偶像派儿童,会把自己画得比父母还要大。自我感觉不良的儿童,往往把自己画得很小,很不起眼。
三、人物关系
儿童通常把自己画在依恋对象旁边。如果他把自己画在父母中间,或将自己画成家庭的主人,表明他感受到家庭非常需要他。而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也表明情感上的亲疏。如果情感亲密无间,儿童会把所有成员画得紧挨在一起。反之,儿童在自己与父母之间画上一些不相干的人或者物体,往往表达了自己的疏远感。如果儿童在画中没有画上自己,这可能是家庭冲突的信号。一个在生活中导致儿童不快甚至痛苦的人常常会在儿童画中消失,这是一种“报复”,如果想了解为什么不画这个人,儿童会做一个搪塞性的回答,如“他干活去了”等。
四、细部处理
儿童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交需要和渴望被理解的需要,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加上一些其他人或小动物。儿童对人物形象的细部处理为我们理解儿童画提供了大量信息。如儿童详尽地表达五官的细部,对脸部的兴趣明显大于身体其他部位,说明这个人对他非常重要。如画的人物面部五官缺失,通常是对该人物有消极的负面情绪。如果儿童把自己画得五官缺失,表明他与家庭关系不和谐,与其他人交往不成功。如果儿童在五官中突出了嘴部,可能是儿童因为受到过多的说教和训斥而产生了恐惧感。手臂也包含了大量信息。一个学习舞蹈的女孩把自己的手臂和手指画的又长又细。有时,儿童过于突出自己的手臂是为了表现一定程度的攻击性。
五、图画的色彩
儿童画中的色彩是情感的温度计,最能反映作画过程中回忆亲人时的体验。孩子们对自己钟情的人物和事件都会涂上暖色调,用最鲜明的色彩点染自己心目中亲近和看重的人,还会给他们穿上盛装。通常,孩子们会为妈妈设计出最富有幻想色彩的服饰。受爱戴的人都会穿上亮丽的服装,细节也都会受到充分的注意。另外,孩子们在画外出游玩时总是有一个红红的太阳,即便那天实际上是个阴天。而冷色调,表明孩子和家人的关系不和谐。尤其是黑色表明孩子对此人情感上难以接受。暗淡的色彩是暗淡心情的反映。有一天,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将爸爸的脸涂黑了,后来了解到头天晚上她挨了爸爸的打。 总之,儿童画最集中地反映了儿童对生活有独特的视角。读懂儿童画是我们理解儿童的重要途径。能从儿童画中了解到儿童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分析儿童的情绪状态和需要,也能通过分析儿童画鉴别儿童智力高低等。儿童画是一个丰富的心理学宝藏,值得我们认真品味。
各位伙伴大家好,我是005号阅读者李芮丽,首先说声抱歉,周六的语音分享一直拖到星期一才给大家分享,不管有什么理由,所有的理由都是借口,所以再次说声抱歉。现在重点来分享一下这一段时期阅读的感悟,只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真正去读懂儿童。什么叫真正读懂儿童,怎么去读儿童?我们要去读儿童的什么?我想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利用我们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生活经验,去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儿童的学情特点,那读儿童是读什么呢?无非是语言表情动作,等等。接下来我用课例来说明,一个就是我们正在共读的这本书,第150页,郭老师讲的《正比例和反比例》,其中吴正宪老师在对话的过程中提到要用生动的手势语,正比例和反比例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不好理解,如果教师在对比讲解完之后加上生动的手势与来表示,你扩大我扩大,你缩小,我缩小就是正比例,你扩大我缩小,你缩小我扩大就是反比例。为什么能想到用手势语来表达呢?首先老师是站到儿童的视角去思考,做到真正的心中有儿童,真正的蹲下来看孩子,这里的蹲下来不仅仅是身体蹲下来,更重要的是从心底里和儿童是平视的,第二个案例就是3月20日那天我给大家发的链接,那一天的互联网大教研吴正宪亲自作课,讲的是《面与周长》,说实话,这一节课吴老师讲的满头大汗,孩子学的也满头大汗,但是是一堂真实生动的课堂,看惯了花里胡哨的表演课,再看这种生动真实的原生态课堂,真的酣畅淋漓。从一开始上课啊,孩子不敢说,不会说,说不对,到最后孩子大胆表达,敢于表达。都是童音童语,却又那么生动形象,比如说一个孩子说,周包围着面。周与面是手拉着手的。周是从一个点开始的,又回到了原来的点。面是平的,周是细细的,面在周的里面,周在面的上面等等。孩子们用她自己的语言把她对面与周的理解表达的那么生动形象,说明他真正理解了这个面和周,而不是死记硬背书上的标准表达,而吴老师这么设计也是基于她是从儿童的视角去出发,他知道,孩子会用面积公式周长公式去计算,但不一定明白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这个概念的理解是最难的,也是最抽象的,但还是被我们突破了,这就是吴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今后备课需要深思的地方,好,今天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聆听。
为什么同样都是小孩子,长大之后却有不同的人生?归根结底,家长的格局与行为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个旅行社的一群人去旅游,走到一条大街上,街上全是坑坑洼洼的,那路还没有修好,然后导游在车里一直不停的道歉,说我们也不知道路况这么不好,早知道我们换条路了,真的不好意思,他一直在给游客道歉。但是越道歉大家脸色就越难看。因为一会蹲一下一会蹲一下。
后面又来了一辆大巴,坐的也是一群游客,这个导游一看,天啊,前面那么多坑,他马上换了一种说法,他说:各位朋友们,拿起你们的相机,前面这条路就是我们著名的“酒窝大道”,您等一会将会享受到这个汽车颠簸的过程。他这话一说,每次颠簸大家飞起来的时候没有人脸色难看,而且每颠簸一次车里的人酒会欢呼一下。
大家看看,同样的地方,但是不同的导游会带来不同的结局!同样的道理,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孩子的言行受家长影响!
哪怕是同样的孩子,被不同的家长培养,也会有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继续上面的话题:如何才能读懂孩子的行为?
小孩子的很多行为都令家长不理解,孩子挑食、说谎、骂人、甚至偷东西......我们之所以不理解孩子,是因为小孩子的表达能力很弱,他们往往连说话、对词语的理解可能都不太准确,更别说让他们把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直接说出来了。
所以,怎么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呢?我们可以通过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意义从而达到这个目的。
小宇的妈妈最近很烦恼,因为小宇有很多行为让她不理解甚至生气。小宇最近总是不好好吃饭,不仅挑食还总是把食物当作玩具拿在手上玩,有一天妈妈告诉他只做了煮鸡蛋和面包,如果不吃就得饿着,没想到小宇真的就不吃,孩子宁愿饿着也不愿意吃饭?这让小宇的妈妈很疑惑。
后来小宇妈妈在一本书中看到,孩子之所以挑食,或者拒绝吃你强制性给他固定好的食物,是因为孩子在感受自己生活中拥有的选择权,其实我们想一下,即便是大人,我们也只是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吃我们不喜欢吃的食物,比如到别人家做客时候。所以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自己选择吃什么呢?
而小宇喜欢玩食物又是为什么呢?在我们看来那是美味的食物,可是在孩子看来它们就是一个刚刚被发现的新鲜事物,他们不是在玩,是在了解它,在认识这个世界。
小宇妈妈想的是:“要把这些食物吃完”,而小宇想的却是:“我要拿它们做些什么。”如果妈妈看不懂孩子的行为,当然无法理解孩子,只会按着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孩子会更抗拒甚至和你疏远的。
就像我们常常在想孩子做错事要不要打他?不打吧,他的确是做的很过分,怕他以后再犯;打吧,又怕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的做法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以“该不该打孩子”这个话题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带领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的。
分析父母打孩子的心理(让家长了解自己打孩子的真实原因)
父母往往因为生气和无助而打孩子,他们希望孩子能有积极的回应,却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得到孩子的积极回应,于是就说:“其他方法都不管用。”
分析孩子被打后的影响
孩子在长时间的“希望被打”中会喜欢上被虐待的感受,在长大成人后会习惯处于使自己受虐待的情感关系中;孩子被打会使他感到羞辱和内疚,从而认为自己是坏人。
这与家长想要达到的目的(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是截然不同的。当孩子认为自己是坏人的时候,他很可能会用暴力对付暴力。
分析父母赞同打孩子的原因
很多父母会说:“我小的时候就经常被父母打,我觉得没什么”。在有压力或是无意识时,会寻求父母做事的方式,所以他们会延续父母打孩子这一行为。那么,这些人真的没有在被打的过程中受到伤害吗?
分析孩子被打的感受
孩子分不清楚自己是因为管教被打还是因为虐待被打,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把暴力与爱联系在一起,他们会再做出同样的事,希望被打,来作为和父母保持身体亲近的一种方式
其实,会这样说是因为他在否认自己小时候被打的感受。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他们的否认一方面是在试图为父母的行为辩护,另一方面是在试图避免因为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而对父母愤怒。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五年,但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一辈子!家长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